|
特殊教育學校從早期只招收聽覺障礙學生的台南啟聰學校、台北市立啟聰學校開始,逐步拓展到視覺障礙類的啟明學校、肢體障礙類的仁愛學校及智能障礙類的啟智學校與特殊教育學校,自民國81年起每縣市新設立特教學校,至目前為止全國共設有24所各類型特殊教育學校,以及98年8月新成立之新竹及屏東兩所特殊教育學校籌備處。
新竹縣市行政區域幅員遼闊,目前尚無特殊教育學校之設置,對身心障礙中、重度及極重度的學生無法給予適當的安置、銜接與專業服務,學童需要越區至桃園縣或苗栗縣就讀,除舟車勞頓之外也造成家長的身心疲憊,期間,家長團體亦積極爭取從不放棄,地方鄉親更是殷切盼望,所以新竹縣市亟需增設一所以高職階段為主,兼收國中、國小之地區型特殊教育學校,俾提供適性特殊教育之服務,同時也能達到特殊教育多元化、適性化、就近化之教育安置原則。
為此,地方政府全力協助,配合六家高鐵站區土地使用區分,已於民國82年規劃一處文特用地,土地面積有2.9公頃以提供興建特殊學校校地使用,於96年12月26日完成土地變更登記所有權人及管理機關為新竹縣政府,並於98年11月20日北地所登涵字第0980006396號完成使用機關變更為教育部。
教育部依特殊教育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27、30條規定,因應新竹縣市地區特教學生的需求,發揮人性關懷、在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特教理念之下,規劃建立一所尊重當地環境、人文、歷史而能與之共榮共生永續發展之校園,營造新竹地區身心障礙學生能得到更適性適所,具規模有特色的快樂學園。 |
依據 |
|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98年6月22日以會綜字第0982260812號函辦理。 |
---|
| 教育部98年7月30日部授教中(一)字第0980513260A號函核定國立新竹特教學校籌備處自98年8月1日正式成立。 |
---|
| 教育部98年8月28日部授教中(人)字第0980514792號函發佈籌備處主任王淑姿經遴選審議通過聘任案,並於98年8月31日完成佈達。 |
---|
| 教育部99年2月6日部授教中(一)字第0980608974號書函核定國立新竹特殊教育學校設校先期規劃構想書。 |
---|
|
學校規模與類型 |
|
※ 學校規模與類型-說明 |
---|
1. | 107學年度班級數21班,學生人數238人,教職員102人,依據教育部頒訂「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規劃設置。 | 2. | 性質:以高職部為主,兼收國中部、國小部。 |
|
學校定位 |
|
※ 學校定位-說明 |
---|
國立新竹特殊教育學校定位為社區型特殊教育學校,以個別化、適性原則,發揮輔導及轉銜的功能,垂直銜接國中、國小基礎教育課程及高職畢業後社區生活環境,水平銜接家庭個人能力,社區生活能力及職業生活能力之教育目標,提供身心障礙者整體性與持續性的生涯轉銜輔導及服務。 | 對於身心障礙學生之評量、教學及輔導工作,以專業團隊合作進行為原則,並結合衛生醫療、教育、社會工作、獨立生活、職業重建等相關專業人員,共同提供學習、生活、心理、復健訓練、職業輔導評量及轉銜輔導與服務等協助,整合成為融入社區之區域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立完整特殊教育支援及專業團隊服務系統,提供身心障礙者終身學習的機會。 |
|
學生規劃 |
|
※ 學生規劃-說明 |
---|
1. | 招收對象:以新竹縣、市6歲至未滿22歲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或以智能障礙為主之中重度多重障礙學生為主要對象。 | 2. | 招生方式: | | 國教階段:新竹縣、市政府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經鑑定後進行安置分發。 | | 高職階段: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身心障礙學生適性輔導安置。 | 3. | 學生進路規劃: | | 就學: | 透過專業團隊合作方式,提供學齡階段身障學生所之特殊教育診斷於教學服務,並與醫療、衛政單位合作,協助學生於畢業轉銜前,獲得充分的學習能力準備。如未來視需要招收各類障別學生,亦可輔導期參加身心障礙學生升大專院校考試或參加大專院校辦理身心障礙學生獨立招生考試。 | | 就業: | 與地區產業、人文環境結合,藉由系統化的運作,以及客觀的測驗工具,評量學生的性格、興趣、性向、體能、技能與工作行為,施以地方產業訓練與輔導,輔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檢定,增進學生就業競爭力。其相關的輔導與訓練必需與勞政單位結合,並且要協助其職業重建的相關服務。 | | 就養: | 依據身障學生生活自理、安全照顧、膳食等需求情形,與社政單位合作,協助學生獲得最妥適的生活照顧及社會適應。 | | 就醫: | 依據學生醫療照顧需求程度,與醫療單位合作,協助學生轉銜至適合的醫療院所安置。 |
|
預期目標 |
| | 提供新竹區身心障礙學生良好之教育環境,落實特殊教育法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
---|
| 平衡特殊教育區域資源,實現就近入學,提供身心障礙學生發揮潛能之機會。 |
---|
| 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協助學生適性學習,提升學生未來獨立生活之能力。 |
---|
| 提升教師專業知能,增進專業團隊之合作,提供優質特教服務。 |
---|
| 強化親師關係,增進信任與溝通,共同營造友善校園。 |
---|
| 整合及善用社區資源,愛礙共榮相互成長,有愛無礙和諧校園。 |
---|
| 健全學校行政體系,強化校務運作功能,提升行政服務效能。 |
---|
|